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78节 (第6/7页)
一步,一步,又一步…… 用了大概两个小时的时间,王浩完成了全部的数据分析,并得出了三条结论—— 一个是,高磁场状态下,分离微米级带电物质是可行的。 第二是,常规实验室环境下,由于受到空气阻力的干扰,分离微米级以下差别带电物质是不可行的。 第三,针对三微米到十微米的微球,染电指标在v19-v104区间,对于分离微球的效果是最好的。 v19-v104区间,是个染电指标数据。 纳微实验室有一项材料染电技术,还申请了国家专利,是让同材质、不同大小的材料,瞬时染上不同的带电量,原理就和摩擦起电差不多,只不过牵扯到纳微材料研究,技术显然会复杂的多,而v19就是个染电量的指标,实验会让几种染电指标的微球,分别进行磁场分离,因为分离过程中可能出现‘黏粘性’,染电指标高的微球分离效果却不一定好。 数据分析工作到这里,可以说是已经结束了,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分析方法并得出结论,交代是肯定能交代了。 纳微实验室需要就是这种有说服力的分析手段和结论。 王浩正准备结束工作,就忽然发现任务一的灵感值,一跃增加到了‘69’点。 【任务一】 【灵感值:69。】 他仔细看了好几遍,才确实是在分析的过程中,灵感值就在不断增加,心里也不由得思考起来,“难道是因为做分析的过程,会是对实验数据更加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