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97章:皇帝大婚,万方来朝(上) (第4/7页)
的力量,对“孔孟之道”、“华夏礼仪”嗤之以鼻,治国只关心收税。 在蒙古贵族眼里,其统治下的臣民,不管是普通蒙古牧民还是色目人、汉人、南人的官僚阶层或乡绅地主,只要能把赋税足额收上来就行了,至于实行奴隶制、封建制、官僚买办,还是资高利贷都无所谓。 蒙古贵族统治阶层对下面的官僚阶层怎么管理百姓和如何收税一概不管。到了元朝中后期,色目人、汉人,甚至南人中的“富户”(官僚买办、土豪劣绅等)有钱人出门时,即使都乘坐16人抬的“大花轿”,相当于皇帝的待遇也没人管,因为蒙古统治阶层眼中只在乎与钱财对等的阶层地位,不在乎什么狗屁礼仪。 不过,到了后世的明、清两朝,只有“皇帝老子”出门时,才能享受“十六抬大轿”!其他人若敢僭越,则必定以“试图谋反罪”押入死牢,等候问斩。而元朝时期有钱人家里装修得金碧辉煌,甚至雕龙画凤,也不会招来“蒙元朝廷”发难,即便有人故意暗中挑事并造谣诬陷,顶多也就是费些钱财就能把官差们打发走。 为何会这样?因为官差门只关心完成上面派发的“赋税任务”就行了,而对方只是普涨浪费的“良民”而非“刁民”,何必要苦苦相逼?毕竟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只要对方按时缴税进行,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元朝的普通百姓(有钱人家)不用担心因“僭越”而犯事,可是到了明朝,情况就完全变了。根据明朝万历年间一位“礼部尚书”,即著名的文学家于慎行所说:“元平江南,政令疏阔,赋税宽减,他无征发。” 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