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一十章 投入 (第3/6页)
人物才行。放在数学界,没有一个终身教授之类的教职,一门心思的搞研究,条件也太艰苦了点。 陈景润为了证明“12”,生生写了一本书,数学公式写了上百页,赤脚老农憋着劲儿不肯提前发表一页纸的证明,然后一口气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实在太戏剧而没有必要了,在一个工分才顶几分钱的年代,于一天活不够买纸买笔钱也是可能的。能做出这种没效率选择的,也只能是追求人物冲突,情节跌宕起伏的文科生,不可能是一名数学家,数学家看到不连续的数都想挠人。 杨锐是不愿意在成果方面引起争议的。 因为评价成果受主观影响大,而论文本身是客观的。 就84年的生物学界来说,构建了BNA双螺旋的沃森和克里克,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这两人释放出来的任何气体,都具有研究的价值。 身在中国某大学的大一学生,要想在世界范围内证明自己,难度或许比四十岁的老农还要高。 好在这里是科学界,写出好论文不一定会火,连续不断的写出好论文,就一定会火。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 而资历越深,好论文被认可的程度就越深。 一名2岁的年轻人,如果在《自然》发表一篇论文,或许会被称作优秀的青年研究者;一名2岁的大学教授,如果在《自然》发表一篇论文,或许就可以被称作著名教授了。 杨锐做不到15岁读博士,也就指望不上2岁做教授了,不过,能在国际会议上刷一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