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一十章 投入 (第2/6页)
竟,他也是有一封邀请函的。 不过,被带进国际会议与被邀请参加国际会议,还是有不同的。 科研是讲资历的,后世的中国学者已经不把国际会议什么的当做资历了,但8年代的中国学术界认可这份资历,这份资历就是有价值的。 杨锐第一次发表论文,特别找一篇简单而确实的论文,就是因为缺少资历。他现在明明就能做出pCP的论文,但他不做,也是因为缺少资历。 同样的论文,穆里斯能拿诺贝尔奖,北大一年级的杨锐写出来,就不一定了,因为人家穆里斯至少在《自然》上发表过论文,一个只在《》上发表过论文的学生,他的成就根本不可能纳入诺贝尔奖的考量。 相似的道理,8年代有无数中国人宣称自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然后埋怨自己不受主流科学界的重视。在行政命令的要求下,中科院组织人员,对来自全国的N麻袋信件进行了评审,结果发现,大部分寄信人甚至不具有基础的科学素养。 事实上,根本不用评审,就能猜到是这样的结果,有能力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学者,稍微有点脑子,也用不着先挑战哥德巴赫猜想啊,先做点小鸽子猜想,小德子计划之类的,堆积点资历,才是获得大家重视的正常手段,或者说,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也不是做数学试卷,那么多的前置证明,甚至需要发明新的数学方法,随便丢一点出来,先让科学界学习一下,冷静一下,才是正常的研究流程。 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首先得是一国之君这种主角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