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六章 大贤宗泽 (第1/5页)
宣和元年,也就是明年。 年届六十的宗泽乞请告老还乡,获准授予主管南京(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鸿庆寺的虚衔,遂退居家乡义乌邻县东阳,结庐山谷间,拟著书自适以度晚年。 后被人诬告蔑视道教,宗泽被发配镇江“编管”。 宣和四年,宋徽宗举行祭祀大典,实行大赦,宗泽才重获自由。 宗泽先掌监镇江酒税,两年后才调任巴州通判。 这时,金国在北方崛起,辽、金、宋之间正在展开激烈的斗争,忧国忧民的宗泽却被远置西南边陲巴州,完全背离了他的意愿。 宗泽在这期间所作的《古楠赋》、《重修英惠侯义济庙记》,借景抒情,如泣如诉地表述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并借汉末巴郡太守严颜隐喻自已,表达了愿做“断头将军”,决不做“投降将军”的决心。 靖康元年初,在御史大夫陈过庭的推荐下,宗泽被借以宗正少卿身份,充任和议使。 宗泽说:“此行不打算生还了。” 有人问他原因,宗泽说:“金人能够悔过撤兵当然好,否则怎么能向金人屈节以辱君命呢。” 朝中有人认为宗泽刚直不屈,恐怕有害于和议,宋钦宗就把宗泽派往战争前沿的磁州任知府。 当时太原失守,出任两河地区的官员都借故不到任。 宗泽说:“受朝廷俸禄却逃避困难,决计不可。” 他在受命当日就独自骑马上路,随从的只有十几名老弱士卒。 后来开封被围,宋钦宗命赵构为兵马大元帅,宗泽汪伯彦为副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