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07章 教化万民 (第3/4页)
、徒刑等。” “至大周立国,延续夏商之刑制,而少有犯者。皆因大周有《周礼》,以礼为主,刑罚为辅,礼刑并用,而有无敢犯禁者!” 顿了顿,孙武又道:“然,平王东迁之后,礼崩乐坏,天下进入大争之世,人心浮躁,世风日下。” “若无重法典,何以治国?” “昔日郑国两度制法,晋国自晋文公之后,也曾四次制法,楚国文王、庄王之世,也曾制定刑法。” “而郑、晋、楚三国随后都强大起来。由此可见,国家欲强盛,欲控民心,以法治国,以法治民,善哉!” 春秋时期,列国已经懂得注重法律的修订,所以纷纷立法。 这其中最典型的,当然是郑、楚、晋三国。 总的说来,这一时期法律制度的一个重大改革,就是各诸侯国公布了以保护私有财产为中心的成文法。 当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这是古代华夏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 周敬王十九年,郑国执政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 竹刑,为郑国邓析所作。 他把法律条文写在竹简上,所以史称竹刑。 竹刑的出现,在法律发展史上又是一大进步。 此前的刑鼎笨重,而竹刑则便于携带和流传。 而晋国自文公以后,曾四次制定法律。 第一次是晋文公称霸时期,作被庐之法。 第二次是赵盾(即赵宣子)为晋国执政时制定的《常法》。 第三次是范宣子制定的刑书。 第四次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