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战地记者_第143章 教会学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3章 教会学校 (第2/5页)

七年,是较早的几所向中国政府立案的教会大学。

    根据这份立案的协议,金陵大学的校长由中国人简和豫担任,学校的行政处的高级职务也向华人开放,校董会也有一半以上的华人代表参与其中。

    在金陵大学成立之后,名义上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统一管理,需要遵守南京国民政府定下的关于校内院系结构,教学内容,人员录用等政策法规,而南京国民政府也会定时的为金陵大学提供资助,以资励学校的老师同学。

    金陵大学从表面上看起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系匪浅,但实际上它教会式学校的本质还是没有发生改变。

    学校的各项重大方针需经过校董会讨论后才能做出最终的决定,而这个校董会的成员构成在比例上实现了中美各半,但其中心仍是偏向于教会的态度。

    扣扣伍陸彡⑦④彡陸⑦伍

    在校董会中,外籍校董拥有非常大的发言权。此外,在校内以简和豫为代表的中国教职员对校内事务虽然有了更大的掌控权,不过仍要受到校内外籍教员的制约。

    所以相比于大部分国立高校的校长“一言堂”,简和豫在主政金陵大学时有多方面的掣肘,既在校内校外受到西籍教员和教会的制约,同时也要接受国民政府教育部的管理,在做出决定时需要不断平衡各方的意见。

    自从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大量战区的高校面临着战争的威胁,但却不是所有的高校都会选择向内地迁移。

    根据范文林的记忆,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处于战区当中的学校共有85所,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选择西迁的学校仅有35所,另有9所停办,而剩余的41所学校则选择了留在原址办学或在本省内小范围迁移。

    若是从地区角度来看,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的学校主要集中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