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405章 无价之宝 (第1/4页)
陆飞手中这件小碗,高七公分左右,敞口,口径九公分,足径四公分。 手指轻轻一弹,发出铜磬一般清脆的声响。 胎薄如纸,釉水均匀油润,仿佛美玉一般,泛着莹莹宝光。 手电光下,胎体极为通透。 甚至在反方向,隔着两层胎壁都能看得到自己手指的轮廓。 声如磬! 明如镜! 薄如纸! 青如天! 这就是神瓷柴窑! 永远无法复制的传奇。 它的出现,既是一种巧合,更是匠人们智慧的结晶。 柴窑瓷器,其实就是钧瓷的一种,也可以说是钧瓷的升华之作。 郑州市新密月台原名“阳子台”,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弭邑城。 当地盛产煤炭、铝石、黏土、石灰岩、玉石和翡翠石,黏土和翡翠石是烧制钧瓷的上乘原料。 月台村依嵩山支脉傍洧水,生长着大片的桑树林,桑树是烧制钧瓷的上好燃料。 这一切,使这里具备了烧制钧瓷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唐朝时候起,这里就开始烧制钧瓷。 到了后周时期,周世宗柴荣在此建立了专门烧制皇宫钧瓷用品的官窑群。 柴荣的弟弟柴贵是虢州防御使,将月台交他管辖,柴荣命柴贵监管钧瓷的烧制,烧制钧瓷的窑就叫做“钧瓷柴窑”。 柴荣规定,烧制出来的合格钧瓷只允许在宫廷里使用,残次品全部当场毁掉,不准流入民间。 为了保证质量,柴贵调集民间最优秀的匠师和艺术师,精心设计,严格配方,不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