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零三章 办个大明民报 (第1/6页)
对于后世而言,舆论事关社会稳定,国家团结,影响巨大。也正是因此,有了无数行走的五十万,专门在舆论方面下黑手。 在明代,乃至整个古代,舆论问题始终都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虽然历代都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但他们单纯的认为,民心存在于仁政上,只要皇上不折腾,不要加赋税,不乱用民力,那就有民心。 这个观点,貌似还真的是正确的…… 只能说古代百姓的需求很是简单,他们没学习过马斯洛同学的需求理论,一辈子只在与生存斗争,处在需求理论的最底层: 生理需求。 有饭吃,有衣服穿,有老婆孩子,足够了。 安全需求那是啥,种地又不需要担心天上掉板砖,朝廷不来人,就是最大的安全。至于社交、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高等需求,都是士人阶层、富家子弟所有,与老百姓没有多少关系。 简单的需求,对应的是简单乏味的生活,同时,还有无尽的空虚与寂寞。 很多人认为老百姓一大早出门种地,披星戴月而归,累得要死要活,没什么精神需求,那纯碎是胡扯。 越是底层的人,越是挣扎的人,精神越是匮乏,越是空虚,同时,也越容易被塞入一种思想,他们不会在乎这种思想是张邋遢(张三丰)仙人的,还是观音菩萨的,亦或是白莲教的…… 遇到什么,就往脑子里塞什么。 佛教走到这个村落,那村落就信佛,道家深入寨子,寨子就信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