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四十五章 东吴虎丘,古今再现 (第1/6页)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是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形成的认识,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杂学进入国子监为什么那么困难? 说到底就是这些“三教”之一的儒教们认为,杂学背后的人就是九流的人,而且不是上流的,是中流,还有下流的。 比如在中流里面,还有“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画家)四流皮(皮影)”,在下流里面,还有“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 这些人身份不好,没地位,不配进国子监。 但配不配,毕竟只是个面子问题,不是个技术问题。 朱允炆亲自兜底,解决了面子问题,以一场辩论将杂学引入到国子监,为此还动用了权力手段,撤掉了几个官,就这样,时不时还有顽固的御史叫嚷着要将杂学赶出国子监。 朱允炆想要借助读书人学习杂学的方式,即打造官员的新思维、新能力,也能改变他们的观念。 毕竟,这些人也学习了杂学,如果继续再骂杂人,岂不是连自己一起骂了? 大家都要脸的话,就不要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都是一个生态圈混饭吃的,至于太过贬低其他人吗? 只不过现在看来,这一招的作用还没有真正显现出来。 只靠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怕过上几十年也未必可以有多少改观,朱允炆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尽办法,提升下百艺的地位,比如医师、匠人等。 路过吴县,朱允炆、宁妃一行人终于抵达苏州。 在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