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四章:不会忽悠人的君子不是好君子 (第2/4页)
。从思想上看,高翰文是不介意跳出儒学范畴另起炉灶的。逻辑学的那一套如果纳入心学内容多好,这样就补足了儒学,为何还要另立西学,人为增加阻力。此外,其让人在小莲茶庄讲述的泰西故事、三国细说无不显示出其人思想上的轻佻。 但这些轻佻也都是其相关人干出来的,其自己无论是以租代买还是后续的进项税抵扣,看得出来都是非常的严谨,丝毫不见轻佻,这一点,看看《新编洗冤录》里,因为高翰文的建议,沈推官多做的那么多验证测试结果汇报就能看得出来。 所以,高翰文其人,是非常矛盾的集合体,但看在其既能斡旋士绅又能为民谋福来讲,值得相信。或许这就是圣人潜质般大才的谋略吧。总能从诸多矛盾中找到共同利益,然后利用这个因势利导,逐步改善。 两人聊到这时,意识到高翰文所做的或许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改革。以往的改革是先立下目标,然后党同伐异,强力推行,最后看结果。如果顺利成功,那么改革的推动者成为权臣被杀或者被孤立。如果有问题,那么必定是无法转圜,动摇国本。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王安石变法无不如是。 高翰文这个寻找利益共同点这一点非常有价值,能够最大程度避免党同伐异,他本人也避免成为权臣而被诛戮的风险。 但是,这有一个风险,就是时间,需要时间来理出利益共同体,并花时间慢慢融合。高翰文所做的一切都建立在有充足的时间让他给整个大明梳理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