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_第五十八章:儒学科学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八章:儒学科学化 (第3/4页)

 “不要紧张,听我说完。由于儒学的完善恰好就在刚刚两个方面”高翰文赶紧改变口风。后世人最大的优势就是早就习惯于随时调整自己的立场。

    于是乎,高翰文根据上面首先就提出,验证假设前提,搞明白到底人性是善还是恶,或者既善且恶。

    这里提出了不同的实验。

    首先就是找足够多弃婴来抚养。给与最好的环境,决不能见到恶言恶行,看看他们长大后会不会行恶事。

    其次,就是找同样多弃婴,给最差罪恶的环境,最好是监狱长大,常年与囚徒作伴,看长大后有无好人。

    最后,还可以进一步考虑地区、人种、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影响。

    这样,当儒学对于人性有一个牢固的稳定认知后,再去梳理后世的儒学,不符合的肯定就是后人的牵强附会,需要予以摒弃。

    当然,既然有验证假设,肯定就有验证结果。从归纳法的思路,验证儒学是否会带来后的结果。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儒学最求什么样的社会。

    孔子那里提倡的是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的本质是: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手段是:选贤与能,大同社会的结果表现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弱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

    所以,贤与能是可以通过后面来考核的。

    儒学千百年来也口头强调社会民生,言之凿凿,但考核的标准却从未公开也从不稳定。儒学如果能制定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