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九回 大结局下 (第10/14页)
仅数十步至二百步,也还存在着装填费时,发射速度慢,射击不准确等明显的缺陷,因此只能部分取代冷兵器。所以明代军队的全部装备,也还是以刀剑弓矛为主。 还是西方火炮传入,仿制了比火铳更先进的“佛郎机”和“红夷炮”。 天启年间明朝军官从葡萄牙人那里购得红夷大炮,为英国制造的早期加农炮,最远射程可达二十里以上。天启六年红夷大炮在宁远之战中发挥极大威力。当时后金攻城时,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八旗官兵血rou横飞,尸积如山,是太祖努尔哈赤成军以来的第一次挫败,甚至因此受了重伤。 红夷大炮在实战中的威力,引起了明军的重视,除了进口以外还大量仿制,不过国力不济,无法铸造和进口更多造价昂贵的红夷大炮。但是也将原来的重型大口径火铳淘汰。 火炮的威力自然也引起了清军的重视,仅松山一役,就调运了炮弹万颗,红夷炮三十七门,火药万斤,到阵前备用。 松锦战后,明军关外火炮也大多落入清军之手,只有驻守宁远的吴三桂部,尚存有十多门红夷大炮,而此时屯兵锦州的清军已拥有近百门红夷大炮。 太宗皇太极更是命汉八旗诸头领率所部炮匠到锦州铸神威大将军炮,此炮以铜铸之,前细后粗,长2.83米,隆起四道,重1950公斤,用药2.5公斤、铁子5公斤,安装在四轮炮车上,身管长、弹药量大,乃攻摧坚城之利器。 入关后,农民军虽还能利用原有的不成规模的火炮和新制火炮与清军抗衡,但也无法阻挡如此利器。 清初时任用传教士与火器专家研制各种火炮以攻打南明、平息内乱和与沙俄交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