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大发现》(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大发现》(三) (第1/11页)

    卷一:发现了《周易》文本

    第一章:今天我们传承下来的《周易》文本(即今本《周易》、或称卦爻格式《周易》),是个被篡改过的文本

    第二节:今本《周易》早期的几种版本

    今天传承下来的《周易》文本,是一种“卦爻”结构形式。那么,从考古发现上,我们就来看一看这种文本的《周易》,在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几种版本。

    ⑴刻在石头上的今本《周易》版本

    历史上曾将今本《周易》刻在石碑上,这是东汉的事情。现在称“熹平石经”,熹平石经上的《周易》与“易传”是最早刻于石碑上的官方教科书。这本是东汉光和六年(183年)刻的,不过却是东汉熹平四年倡仪的,所以称熹平石经。到上世纪20年代在洛阳出土了汉代熹平石经残石,后经于右任从古董商手中购得,建国后入藏西安碑林,也称为“汉喜平石经《周易》”。经研究者言,残石至不规则形状,高约33厘米,宽62厘米,两面刻字。正面二十七行,共二百六十四字。刻《文言》和《说卦》;背面二十一行。共一百九十一字,刻《家人》至《归妹》,两面共计四百五十字,均为隶书。残石上保留的《家人》至《归妹》十八卦以及《文言》和《说卦》,其内容与现在通行本《周易》基本相同。此残石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下图就是熹平石经残石上的《周易》拓片,因无法上传图片,故略)

    通过拓片来看,东汉熹平石经上的《周易》,就是今本《周易》,即是“卦爻”式的《周易》文本内容,这只是个版本的不同而已。通过熹平石经上的今本《周易》残卦内容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