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集解》易说批判(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周易集解》易说批判(一) (第1/3页)

    绪论:

    唐朝中后期,有一位名叫李鼎祚的编汇了《周易集解》一书。此人史无传记。其书以《易经》(今本《周易》加《易传》)为蓝本,汇集汉唐诸家易说,所采子夏、孟喜、焦赣、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元、韩康伯、刘巘、何妥、崔憬、沈驎士、卢氏、崔观、伏曼容、孔颖达、姚规、朱仰之、蔡景君等三十多家之说。还有李鼎祚的案说,即对前人有不详尽之处,则加以阐释。此书所引诸家之说,原书大都亡佚,唯赖此书能窥其一斑,是一部保存极可宝贵的《易》学资料的书籍,其功绩是保存了前人说易上的真实面貌。

    我们知道在“易学”(既是对今本《周易》,又是对《易传》所产生的学术,因今本《周易》与《易传》在西汉武帝独尊儒术时一并尊奉为五经之首而后称其《易经》,帝制里2000年对《易经》的注释阐发又皆称“易学”)发展史上,又形成了派别之分,即所谓的“象数”与“易理”,而此书并未分象数与义理之说,只是对前人说易说法上一概汇集一起,既有所谓的义理派首者王弼注释的选编,又更多属所谓象数派者注释内容的汇编。实乃在易学发展史上可通称“象数理派”(既以卦爻象数又结合卦爻辞义理去注释,只是运用象数去注释《周易》熟重熟轻而已,既没有不以象数,而纯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