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_第118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18章 (第1/3页)

    包括文中的“是北国的清秋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或各国诗文的anthology”,许多论家也认为有凑字数之嫌。

    稿子催得急,灵感告罄了,凑点字数,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楚棠讲到最后,自己没忍住先笑了起来,然而水镜下的众人纷纷表示:啊这……真的有人这样解读文章吗?

    “为情造文,怎会是为了蝇头小利凑字数?!这些论断简直侮辱我等文士!”

    “就是!此议论深而精,用在此处就如锦上添花,那些论家懂什么?”

    许多文士纷纷怒了,觉得这个说法过于草率,好在楚棠接着讲了:

    【当然,这种解释写在试卷上是不会得分的,也不太庄重。我们来浅浅分析一下。

    郁达夫是个文人,古典文学修养颇深,他的对秋的眷恋和悲凉的美学趣味,其实都带着很深的文人雅致,哪怕后面他写了蟋蟀耗子、都市闲人,他的雅趣仍然占了大头。

    文人,或者说名家的写景散文,若想与寻常人之作区分开来,大多会采用的一个手段是议论,在议论中展现深度。

    比如说课本中有过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宋人都爱说理,王安石也一样,他和弟弟还有朋友一起去爬山,记游之余还要在后面加一段“……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发表一下旅游感悟。

    郁达夫在这里加入一段议论,恰恰是一种典型的文人之笔。他以古起笔,再谈到西方文学,就是要说明,世界各国对秋都有一种独特的情怀,而最深沉的秋味,只有在中国的北平才感受得出来,再次回扣“故都的秋”的题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