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15章 (第1/3页)
【第三首李商隐的《蝉》,是怀才不遇的“牢sao语”。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栖于高枝,餐风饮露,本来就吃不饱,又为什么还要委婉哀鸣呢?其实这是在影射诗人自己,因为品性高洁,难于饱腹,所以发出了怨恨的叫声。 李商隐这个人还挺……拧巴的,我们下次遇到课文再详细讲吧,后面会学他的《锦瑟》。】 晚唐。 李商隐终于能体会到白居易的感受了:不是,别下次啊!我到底怎么拧巴了你给我讲清楚! 杜牧撇撇嘴,面无表情地将李商隐寄来的信压到书架最下面。岂止拧巴,是拎不清! 【我们总结一下蝉的特性,在古典文学中,它是高洁、凄寒、孤寂的,“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听见它们的啼唱。”所以,那种悲凉的感觉也无孔不入,秋味也在这蝉鸣声中,愈发深沉了。 但是郁达夫又在这里抖了个机灵,“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高洁的秋蝉吗?只栖于高树吗?也没有那么玄乎,在北京就和蟋蟀老鼠一样啦,到处都是。】 虞世南李贺李商隐:……??? 闭嘴吧,郁达夫他根本就不懂! 奉天殿。 朱元璋大笑起来:“可不是,一个知了哪有那么多情啊趣的,满树叫着闹心,跟蟋蟀耗子也没差。这郁达夫写得对!” 朱橚是个文化人,心里觉得自家老爹这话槽点太多,但到底不敢开麦,只好对着水镜上的文字使眼刀。 前面写得都挺好的,怎么非要扯个蟋蟀耗子呢?俗,太俗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