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社_关于山海经的一点想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关于山海经的一点想法 (第3/16页)

图。所以它才包罗万象,时而讲地理,时而讲民俗,时而讲地质,时而讲历史。

    后经过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编校,合成一部山海经,共十八篇。

    到这里我不得不说一下刘歆这个人,因为他是我们看不到完整山海经的罪魁祸首。

    这父子两个都是经学大宗师,章太炎甚至评价刘歆为孔子之后最大人物。

    他们在经学上的地位,是绝顶级别的。

    其中刘向是汉成帝时奉命领校秘书,专门校整汉宫中大量的古书、经文。之所以要整理,是因为汉宫中存留有从先秦以来几乎所有的典籍,但是那些典籍,大多不成套,也就是散乱的。东一块竹简记了一句话,西一块竹简记了一句话。堆在一起的一大堆竹简,可能分别来自于十几卷不同的书。

    其中还有不少字迹模糊,甚至因为昔日项羽放火烧了咸阳,所以有些竹简烧得只剩半句话,或几个字。

    那堆满无数宫室的竹简,就是一片宝藏。经常有文人进宫时,顺带淘淘宝,捡捡漏。

    文帝时期宫里发生了一场大火,烧了不少,于是文帝才想着保护这些东西,下令让人整理,校准统合成籍,但进度一直很慢,因为实在是太难整理,又太多了,往往十几年才整理出一套书来。

    直到后来刘向刘歆时期,效率才突飞猛进,两代人就整理完了。西汉之后流传的所有典籍经典,基本上都是这两人编校整理过的,所以他们是经学大家。

    也就是说,西汉之后读西汉以前的著作,基本就是看他俩决定的版本。

    他们的效率有多快呢?快到原本十几座宫室盛放的竹简,最后只用一个宫室装。

    我倒不是说他们故意偷工减料地删,而是有些竹简确实也没法整理,某一篇就剩一句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