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四章 勤政的皇帝 (第1/4页)
登基大典对刘承业来说只是一个开始,他忙碌的政务还在后头。三国鼎立之时各国的法令等一切朝廷治国所用虽说都已经很完善,但到了刘承业这里却是一件及其头疼的事情。当年杨武禅位他已经头疼过一次,如今三国归一却还要再大动一次干戈,所谓书同文车同轨。统一不仅是国号上的统一,而是从内到外的做到绝对的统一,这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 首先,在文字上,刘承业废除了青字和周体字,统一改用盛篆。如此这般青地和周地的百姓虽说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去适应,但这对于整个帝国来说却是极为有利的。百姓统一使用同一种文字,在一些书面契约上就能做到极大的统一。当然刘承业知道这是一个徐循渐进的过程,所以他并没有立刻强制百姓进行改变,但是朝廷规定三地的私塾老师对于在私塾就学的学子,一律开始教授盛篆。从泰昌二十年元日起,一切的书面发令,私人与私人之间,私人与朝廷之间,朝廷一切的公文,三地衙门都必须统一使用盛篆。但是百姓之间口头交流可以仍然使用本地语言,这一点不强制去改变,全靠着百姓自觉自愿去改变,如此做法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朝廷的宽仁。但实际上百姓们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当他们想要去看懂彼此之间所签订的房契地契以及朝廷所下发的公函这些日常极为重要的文书之时他们会自愿去学习朝廷的官方文字,甚至是语言,这就是刘承业的高明之处,对此群臣都极为叹服。 在文字上朝廷或者说皇帝没有要求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