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六十四:辘轳 (第2/5页)
科一百九十人,甲科四十三人,共计两百有余,至于其他的一百多人,就算是在第一关便直接败退了。m. 但失利的考生还未离去,陈玉斋身旁的那位道门高功从考卷中抽出一张,对人群道:“张立庵,贫道看过你的《藕花集》,很有些才学,按说不至于乙科都得不到。” 人群中一名三十余岁的青衣男子上前一步,先叉手一礼,道一声见过“阳蟾道长”,惶恐道:“得蒙道长夸奖,晚辈受之有愧。说来惭愧,晚辈虽日夜苦读,自认把各部经书读到了烂熟于心。可一到考场上,便手脚冰凉,浑身发紧,往日读过的十句话,能记得两三句就已是万幸了。” 阳蟾道长身旁的僧人悠悠道:“临场紧张也是人之常情,不过这考试错过一回,再等一回,就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了。阳蟾道长惜你有才……”他说着拿过道人手边的卷子看了一眼,“哦,只多错了两道,的确可惜了。这样吧,你作诗一首,要是诗好,就算你赎帖了。” 说到这里,僧人看向陈玉斋,呵呵一笑,“只是不知玉斋兄意下如何啊?” 赎帖是大庸国科考常有的规矩,考生在帖经里落了榜,便可以通过作诗来弥补。给谁赎帖的机会,全凭考官的意愿。这时候,行卷的作用便体现了出来。譬如这张立庵,就是以一本《藕花集》,在玉京城小有名声,才被考官从一堆不过的卷子里边挑了出来。 陈玉斋不动声色看了看身边一僧一道,“二位都已决定了,我岂能回驳?张立庵,你便以这贡院里的水井为题,赋诗一首吧。” 名叫张立庵的考生来到鸣鹤楼下,稍微沉吟斟酌一会,张口成诵。众考生旁观,有人议论,有人小声嗤笑,说那张立庵一定花了不少礼金云云。李蝉听在耳里,打量着那一僧一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