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七五章 沱河夜航 (第1/5页)
就在王大湖、王新运率领教一团杀向灵璧县城的时候,教一旅教三团团长陈锦绣率领教三团和配属的炮兵扑向了五河县。 “五河五条河,淮浍漴潼沱”。这是古人的说法,意思就是说五河县境内有淮河、浍河、沱河、崇河、潼河五条河流,而且都交汇于五河口镇,五河县名也是由此而来。不过,到了清末的时候,五河境内的河流已经只有三条了。 五河由于水运四通八达,抗战前已经成了皖东北的粮食集散地,光是县城的顺河街上就有70家大粮行、小粮店四十家。这些粮行,主要是收购皖东北的粮食,运往上海、广州、天津的面粉加工厂、榨油厂。等到蚌埠宝兴、信丰两家面粉厂建成后,五河县城顺河街的粮行主要就近供应这两大面粉厂。据战前统计,1937年,五河县粮食贸易量就达四万石,约6000吨。仅小麦一项就达3万石、5100吨。 战前的淮河,渔船、货船等各类船只达到一万余艘,运的货物也五花八门,不但有粮食,还有毛竹、劈材等。劈材是居家过日子烧火用,竹子主要是用来做竹器。五河水运发达,加上是皖东北的粮食集散地,带动着整个县城都百业兴旺。举个例子吧,顺河街上的“义和钓店”,年产鱼钩就达30余万把,品种有地钓、线钩、白步钩、挂钩、滑钩、扒钩、棚钩等,种类繁多、质量上乘,远销省内外,名气很大。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战前外地人都把五河县城叫做小上海。 可惜这一切都由于该死的小鬼子而结束了。 日军是在1938年元月第一次轰炸五河的。到四月份,日军从潜伏在五河县城的特务处得知,五河县长金变三,保管有**两船军火,开始连续七天对五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