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9节 (第5/9页)
在悬崖峭壁,方向是由上及下。 第三句里面的“飞”字,就显得很突兀了。“飞”,指的是由下及上飞起,和“挂”字完全矛盾。即便是描写瀑布喷涌而出,如同腾飞,可是飞的概念绝不会是“直下”,而且足有“三千尺”。这分明是“坠”的状态。 那么,会不会是把“坠”字暗藏,用“飞”字替代,只有想到这一层的人,才能进一步破解文字密码? (“看似正确的错误,往往不会引起注意,更能隐藏秘密。”月饼扬扬眉毛,双手展开至极限,继续分析。) 秀峰瀑布,目测不超过百米,按照百米换算成尺,也就三百多尺。唐代度量衡,一尺比现代稍短,那么瀑布长度最多四百多尺。这个“三千尺”,仅仅是夸张手法么? 或者,瀑布下面,别有洞天?去的方式——坠,顺着瀑布流向,直下,三千尺的地方? (“潭里?别不是龙宫?”我的嘴巴张得能塞进拳头,“三千尺啊,还没等到地方,憋也憋死了。”月饼不可置否地笑笑,接着分析最后一句。) 疑是银河落九天。银河,出现在夜间,九天,指极高的天空。可是,这首诗的时间是白天,怎么会出现只有夜间才有的景象呢? 疑,是怀疑。这一句的意思是,真让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落下啊。既然是夸张比喻的描写手法,这个“疑”字就用得不是很恰当。把“疑是”换成“好似”,似乎更为贴切。 然而“疑是”,更能体现出作者,也就是李白的心理状态。这种主观心理活动与景物相结合的描写,更容易让读者感同身受,有极强的代入感。 那么,“疑”就是李白当时最真实的心理状态。他真的怀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