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8章 谪仙遇真仙 (第1/4页)
开元十三年,大唐进入极盛,正应了大文豪王勃的那句词——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一般来说,经济的繁荣,也必定会伴随着文化的发展。 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大唐子民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在逐渐升华。 整个大唐都展现出一种包容、进取的态势。 在这种开放的风气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文人墨客、风流才子。 渐渐地,诗文已经成为继金银和绢帛之外,另一种可以代替铜钱而流通的货币。 没错,就是货币! 在长安和洛阳,若是拥有不俗的才华,能做出水准之上的诗词,在青楼、酒店等处,是可以用来付账的。 当然,也仅限于娱乐场所。 若是在市井之中买了货物不给钱,诗词再好也没用。 用一张嘴就想糊弄人家辛勤劳作得来的东西,照样会挨大嘴巴抽。 想要作出脍炙人口的诗篇,不但要有过人的才学,还要有丰富的阅历。 所以学子们到了一定的年纪,往往会展开游学。 可以一边谒访名士获得推荐,一边游览河山增加阅历。 …… 此时就有这么一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学子,从蜀中顺江而下,沿着长江向中原进发。 因为江陵附近没有高山,所以长江水势在此很是和缓,江上不时有渔樵轻舟而过,一派悠然自得的景象。 如此景色,作为一个文人来说,岂能不吟诵两句助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