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为君_分卷阅读6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61 (第2/4页)

 而参加那一年的科举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了。如果是恩荫,那新皇一登基,保不齐为了自己的人,把这些恩荫来的官二代一撸到底,顺带打压朝臣。如此一想,即便自己的儿孙考不了太好,但只要上了榜,这踏踏实实得来的功名即便是皇帝也得认啊。

    这个共识达成的很普遍,朝中大臣家里有适龄子弟的,都捡着上进可教化的狠命补习,就希望他们能一把就过,考上进士。所以可惜了那一年的寒门学子,师资力量拼不过官二代们,只有零星几个挣扎上了榜,大多数还是名落孙山,以期下届科举。

    如此一来,三年过去了,当年的新科进士们到了决定日后官运的关键时刻,不单单官二代们紧张,官二代背后的家族也紧张,暗地里走关系讲人情的绝对不少。对这些我其实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只要没耽误事,不太过分,我还是比较放纵大臣们的。

    现在官职都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中安排的七七八八了,结果就卡在了一个说重要不重要,说不重要又有点重要的县令安排上。这个位置吧,能留到最后,当然不是因为是肥差,这个小县城是京城附近最穷,位置最偏,人口最少的县城,但他又紧邻京城,光这一点又显得它的地位和大殷其他天高皇帝远的县城很不一样。

    那些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已经把为数不多的寒门子弟派光了,现在就留下这么个不尴不尬的小县城,并其他位置远一点,但油水足一点的地方。安排到最后剩下的几个官二代,虽然老子叔叔在朝中官职不大,但好歹也是京官啊,而且地位也差不多。你派了这个去,那是你看不起这家的人吗?凭什么这家的儿子就要去穷地方?

    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