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科举出仕(士) 第57节 (第7/7页)
上疏献策后,科举革新的一个方面。 每份答卷都经由十二个考官判改打分,已经算公平了。哪怕有那么几个认考生笔迹的考官,也不可能十二个考官都认考生笔迹,且还给同一个考生给高分和低分。 如果真有十二个考官,都选择力保或打压同一位考生的情况,那这名考生就真是了不起了。 不过,要不说万事皆有可能呢?这一次,还真就是十二名考官都选择了力保同一名考生。 这名考生就是黎池。 十二名考官都选择力保黎池,是有原因的。 首先,黎池已经‘连中五元‘。够资格来做考官的大臣们,都已在朝堂上摸爬滚打多年。揣摩上意,是他们的必修课。在有考生‘连中五元‘的情况下,除非该考生交白卷、答卷全篇污迹或者犯了大忌讳,否则判卷考官们再怎么都要判出一个‘六元及第‘出来! 六元及第者,科举取士后史上才只有两个而已。若是在贞文帝在位时出现一个,这就是为贞文帝的‘文治‘功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样讨好上意的事,考官们如何能不做? 就算想要标榜特立独行,愣是要和皇帝唱反调、不让他‘文治‘功绩上添上这一笔。先不论他所打的这个分数,会否成为最低分给去掉不纳入平均分计算中。就是这分数打出来后张贴公示了,也要担心会不会被皇帝记仇,会不会被天下士人攻讦:十二个考官,就你一个打低分,你才学是有多渊博啊?! 其次,皇帝其实已经相当于提前看过了黎池的答卷(虽事实上是看得他的草稿纸),且与众臣和众皇子们探讨过,这就已经明示了他属意黎池这份答卷。 要是考官们还不依着贞文帝,非不将黎池的答卷判成第一名状元,那他们这辈子也就不用想升迁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