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科举出仕(士) 第51节 (第5/7页)
次。 “除去卷面有墨团污迹、书写不规范等,直接剔除的答卷外,有效答卷共计七千零五份。在三位的监督指导下,在下八人终于全都判卷打分完毕,这是根据最终相加得分,按分数高低排列出的全部答卷。 接下来还需您三位,最后来掌掌眼打分,排一下名次高低。” “都是同朝为官的同僚,各位的为人和才学我们都是信得过的。圣上旨意是取整三百名贡士,既然这样,我们就取前四百名的答卷来复核和排名。”在糊名交卷时,对黎池有过一笑的主考官之一唐翰林提议。 “那就听唐翰林的,取前四百份答卷来复核。”会试三名主考官之一的宋学士同意道。 会试的判卷机制,是由八名同考官各自负责判改其中一题。 比如,同考官甲负责判改两百道‘杂宗‘试题,同考官乙负责‘杂宗‘最后的‘判书‘公文试题。丙负责前一百道‘经义‘试题,剩下的两百道‘经义‘题由丁和戊分别负责一百道。庚、辛和壬三人,分别负责一道策问题。 一名考生的最终得分,就是八位同考官所打分数相加后的总和,称为‘初始分‘。当然,最后张贴到榜上的考生答卷,还会多出三名主考官给的三个分数,即榜上考生的卷面上会有四个分数。 这也是在俭王殿下上疏献策后,这次会试才开始施行的全新判卷方式。 这样的判卷方式,不得不说,较之以前的由三人一组、从头至尾去判改一份答卷,不但更加快速,对考生也更加公平。 但另一方面,他们考官们判卷时,想要动些其他心思也就更加困难了。 三位主考官开始将前四百份答卷,粗粗地浏览一遍。大多数情况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