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55章 一场好戏 (第1/4页)
在大明朝的政治生态中,勋贵集团一直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大明朝前期,勋贵们始终都处于政治斗争的核心。 与历朝历代的功臣勋贵相比,明初时期朱元璋对于功臣封爵的控制非常严格,且始终秉持军功原则,这本身是对前朝弊政的纠正,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这一原则向另一个极端发展,即从大明朝中期开始,勋贵集团几乎处于少封爵甚至是不封爵的现象。 因此,大明朝的勋贵体系长时间保持着以武将出身为主体,人数相对较为固定,分布较为集中,且代系传承相对长久的集体,其中主要又分为洪武年间的开国勋贵和永乐年间的靖难勋贵两批。 公、侯、伯,凡三等,以封功臣及外戚,皆有流,有世。功臣则给铁券,封号四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开国辅运推诚;从成祖起兵,曰奉天靖难推诚;余曰奉天翊运推诚,曰奉天翊卫推诚。 开国勋贵构成很简单,即陪着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一批淮西老将,其中以开国六公爵为代表,汤和、唐胜宗等二十八人为侯,后来又加封了一次,像以“平西番功”封沐英为西平侯,并封蓝玉等十三人为侯,这些公侯基本上可以统称为开国勋贵。 不过在洪武十三年后,朱元璋对勋臣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从优待重用转为打压,特别是在胡惟庸、蓝玉一案中,所牵涉的勋臣数量不在少数,导致一部分勋臣被杀亦或者被革除爵位,以致于开国勋臣在洪武一朝即‘存者不及三四’。 到了嘉靖朝时期,整个大明虽然还有勋臣六十五人,其中有公六人,侯二十二人,伯三十七人,但是出身于开国者不过三人,其中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