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6章 心腹大患 (第2/4页)
道:“眼下建虏大军虽云集松锦,可洪承畴毕竟世受国恩,承蒙陛下恩遇,此人绝不会投降,再加上有曹变蛟、王廷臣二位总兵襄助,再坚持三个月左右应当无妨。” 三个月时间,这是陈新甲给出的判断。 崇祯微微叹了一口气,又看了看丁启睿,便让丁启睿将李晟的意思重新说了一遍, 等到丁启睿说完后,崇祯沉声道:“眼下局势如此,似应抚逆言和,应抚寇,还是抚虏?” 陈新甲身为兵部尚书,自然十分清楚眼下大明朝的局势已经到了何等危险的地步,且始终陷入粮饷枯竭、兵力不足以及士气低落等问题,而且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比对付流寇和建虏容易。 因此,议和势在必行。 陈新甲沉吟了一番,道:“回禀陛下,如今我朝廷大军尚有数万人被围困于松、锦,危在旦夕,倘若能同建虏议和,则可转危为安,可以为大明保留一支精锐之师。且臣有所耳闻,东虏仍有议和诚意,倘若能与之议和,或可救目前一时之急,还请陛下圣衷独断。” 陈新甲赞成同建虏议和,丁启睿认为可以跟流寇议和,两个截然不同的意见让崇祯陷入了为难。 实际上,大明同建虏之间的议和几乎可以追溯到明金时期,从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时,双方官员便在接触进行议和,不过当时的议和通常只是局限于努尔哈赤同辽东官员们进行,就好比担任宁远巡抚的袁崇焕,就曾经跟建虏进行过议和谈判。 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