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重造大顺天_第216章 议和事泄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6章 议和事泄 (第3/4页)

手谕。

    “素闻兵科给事中方士亮不思体恤国势艰危,只以私心度国政,专事捕风捉影,党同伐异,对大臣肆口攻计,混淆视听,殊为不堪!朕屡屡容忍,以期此辈尚有一分廉耻之心,却不料愈发猖獗,本应拿问,以振纲纪;始从宽处,以冀悔悟。着罚俸三月,并交吏部酌调往边远行省效力!钦此!”

    一番话却是写得酣畅淋漓,只是正要交给小太监前去宣读口谕时,崇祯却又犹豫了,他看了一眼手谕上的语句,顿时又觉得有几分不妥。

    原因无他,方士亮是言官。

    在大明朝,言官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体系,他们大部分人的品秩不高,甚至可以说很低,但是他们的政治地位却极为突出,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赋予了言官十分重要的职责,即规谏皇帝、左右言路、弹劾、纠察百司、百官、巡视、按察地方吏治等,从皇帝到百官,从国家大事到官员的私人生活,几乎都处于言官的的监察和言事范围内,是一个典型位低权重的职务

    正因为如此,也使得统治者对言官的整体素质要求极高,正如宋代司马光所言,“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

    至于明朝的言官更加特殊,除了这三条基本要求,还对言官的年龄、出身以及文章、词辩等方面有要求,且需要有一定的仕途经历。

    可以说,从本意上,言官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且在大明朝的历史上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