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二十一章 高规格 (第2/7页)
五十人。 这三五十人中间,做决定的通常就是几个人,而这几个人,往往就是最终决定了一家百亿级制药公司的研发走向的人。 同样的,一所几百人的生物研究所,把管档案的,负责后勤的,坐办公室的,脱产搞管理的,走关系混日子的人去掉,能称得上专业人士的,也就是100人左右。而这些人里面,再把精力不济的,经验不够的人去掉,能剩下三五十人都算是好的。再细分一下,把那些没能力申请经费的,有能力申请经费但因为种种原因申请不到的人去掉,一个上百人的科研所,当年认真做研究的,也就是二三十人。 要想研究出一点的东西的生物研究所,不管愿意不愿意,就得靠这二三十人。 当然,他们要是不想研究东西,只是下绊子的话,倒是不用剩下的几百人齐齐出马,派出几个人也就够了。 中国的科研机构臃肿不堪,欧美的科研机构也不会有多么的精简。 实在是因为科研的淘汰率实在太高了。 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下去了。 现实的严苛要求使得真正能够从事科研的人,必须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程度。首先你得愿意做科研,其次你有做科研的智力水平,第三,你得有做科研的知识储备。 当然,大部分的职业亦是类似的,只是科研工作的要求更高,更难达到。 小时候愿意做科学家的孩子很多,事实证明,如果这些孩子有相应的智力水平,继续梦想的几率其实是很大的。所谓的科学家,身家丰厚受人尊重,工作自由,成就感爆棚……但很可惜,只有每一个阶段都证明了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