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二十四章 一会成名(3) (第5/6页)
,和国医外贸合作就难讲了。 海处长打了个哈哈,道:“我知道,我知道,看了新一期的《光明日报》,我们这边就有了一个新想法。” “哦?” “你愿不愿意在我们国医外贸的实验室里,挂个名?” “挂名?” “我们国医外贸在北京有一个实验室,广州也有一个,你随便选一个地方,挂一个名字,就有实验经费拿,你要是愿意用我们的实验室,我们给你安排,你不愿意用,也不影响你平时的研究。当然了,你隔一段时间要以国医外贸的实验室的名义做一两个项目,写一两篇论文。项目和论文产生了经济效益的话,我们给你发奖金,不产生经济效益也没关系。”海处长提出了一个宽松无比的条件。 不是每次实验都会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性实验九成九的是纯亏的,应用型实验赚钱的也不多。换言之,国医外贸是默认允许杨锐用自己的钱,做不赚钱的基础实验的,纯纯的拿钱买名声。 这种模式,后世其实很常见。比如全国各个高校,到处都有院士实验室,长江学者的实验室,实际上,院士和长江学者多忙啊,一个个身兼数职,哪里有时间管理万里之外的普通高校的实验室,无外乎是挂名而已。 杨锐要是仅仅研究辅酶Q10,自然没有挂名的资格,现在经过了一场国际会议的镀金,再加上媒体的报道,却是一飞冲天,周身绕着名望光环,国医外贸也从杀猪吃rou的心态,变成了养鸡下蛋的思维。 毕竟,现在正经能做出一流水平的论文的学者,数量依旧稀少,而且全都集中在清华北大之类的顶级高校,以及中科院这样的顶级研究机构里面,单就生物医药而言,杨锐已经属于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