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二十八章 大乱之始 (第6/9页)
常有一群人,拿着四书五经在街上整齐划一,摇头晃脑的大声的诵读,以这样的方式抗议。\r 江南士子的宁死不从,纵然是对‘新学政’的反抗,在另一方面,却有了非常好的成就。\r 他们拯救了因为‘九条规定’而陷入低迷的秦/淮/河,无数的士子涌入,整日唱和,一片片华丽的文章现世,将江/苏,浙/江映衬的交相辉映,一片盛景。一些名妓也崭露头角,声名响彻江南\r 甘/州。\r 李鸿基,宋献策,李过三人艰难的逃到这里,银子也花完了,问题是他们要投奔的那亲戚,一个多月前在兵部整肃中,涉及克扣军饷,差点引起兵变,被砍了脑袋。\r 千辛万苦逃到了这里,却是一条死路。\r 他们都不是去给大户人家做下人的人,想要谋官身,没有人引荐作保又是不成。\r 三人窝一处废院子后面,都皱眉,满脸愁容。\r 大明天下是大不假,可是背着杀人官司的逃犯要混一个好生活也不容易。\r 李过比李鸿基还要大几岁,双手粗糙,一脸风霜,这些日子都是他在给李鸿基,宋献策找吃的。他们两人一个花钱大手大脚惯了,一个是只知道风月、读书的书生,都是受不了苦的人。\r 李过脸上也有了难色,看着李鸿基道“二叔,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看到有官兵看我们的眼神奇怪,可能是海捕画像送过来了。”\r 宋献策默然不语,他没有了进仕之路,眼见陕/西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又有那些达官贵人,豪门富户整日笙歌达旦,富的流油,心里渐渐升起了怨愤之情。\r 李鸿基看看宋献策,又看看李过,忽的咬牙道:“我听说王大将军在郃/阳,咱们去投奔吧?不论如何,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