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一章 深宫修罗怨,塞北朔气寒5 (第7/9页)
甚至“以死相请”,极大满足了曹丕的虚荣心理。 臣等闻事君有献可替否之道,奉上有逆鳞固争之义,臣等敢以死请。--《献帝传》 桓阶本人是曹丕的腹心幕僚,在曹cao时代便委身于曹丕,多次面折廷诤,被曹丕视作“托孤之臣”。 (桓)阶疾病,(文)帝自临省,谓曰:“吾方讬六尺之孤,寄天下之命于卿。勉之!”--《魏书桓阶传》 大概是因为桓阶的身份特殊,曹丕更想咨询其余幕僚的意见,因此假意训斥,称“冀三让而不见听,何汲汲于斯乎”? 刘协的第三次表演(刘协真可怜): 十月二十五(丁卯日),献帝在万般无奈之中,再下禅国诏书。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汉帝三下禅国之诏,昭告着王朝更迭大势已定。因此,华歆、王朗、贾诩等公卿耆老,终于露面,引领起此次的劝进运动。 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御史大夫王朗及九卿上言曰:“臣等被召到,伏见太史丞许芝、左中郎将李伏所上图谶、符命,侍中刘廙等宣叙众心,人灵同谋。”--《献帝传》 “三公”代表着清贵力量,与尚书台或魏王府幕僚自然不同。由他们出面劝进,可以大大强化曹丕的法统。 看到朝廷中的耆老势力,也纷纷屈从于时代洪流,曹丕心中自然十分得意。因此,此次辞让的口吻便宽松了许多。 曹丕称:“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违,孤何以辞焉?”言辞之间,已经隐隐有接受之意。 群公卿士诚以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违,孤(指曹丕)亦曷以辞焉?--《献帝传》 最后是刘协的谢幕表演,曲终人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