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_第437章 这位皇帝哥们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37章 这位皇帝哥们 (第1/4页)

    古往今来,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的形象,基本上没多大变化。

    几千年都是老样子。

    只有大城市,和那些达官贵人的变化才大。朝代更替,他们也会相应的受到影响。服饰,发型……

    而百姓几千年来都穿的差不多,短打粗布麻衣。

    生活上吃不饱穿不暖的,根本就不能穷讲究。

    如果一个古代农民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相信没有任何人能分辨出,他是宋朝的农民,还是唐朝的农民,就连专家都做不到。

    古代的农民,就连他们的服饰记录,都是那些读书人写的,参考价值不高。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写的都是繁华的汴京。里面有很多手工业者,农民。但那些农民也不是普通农民,而是汴京附近的农民。

    底层的农民,哪有机会随便进京城?

    古代对农民的真实记载,能够真正还原他们的史书,几乎是没有。

    因为那时候的农民,根本就不识字。

    即使史书上有农民的形象,也是他们想要让世人知道的,农民的形象。在古代封建贵族和帝王的眼中,底层百姓就是他们养的牲畜、人矿,根本不值得他们去记载。

    一部古代史,就是贵族的历史。

    和百姓无关。

    村里的民房,比之陆家村也落后了不少,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

    房屋基本上都是茅草屋,和一些木质结构的,破破烂烂。

    而陆家村的房屋都是砖瓦房,红墙白瓦,其中的差距,一目了然。陆家村的村民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