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_第385章 三贤者讲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85章 三贤者讲道 (第2/4页)

多的人才,肯定能够提出很多利国利民的建议来。诸子百家的学说本就不同,不同的思想激烈的碰撞和交流,必定会诞生灿烂的智慧的花朵。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稷下学宫的人都是纯粹的学者。

    朝廷规定,稷下学宫完全和朝堂割裂开来,只有议政的权力而没有行政的权力。就相当于三权分立把立法司法行政分开一样,建立稷下学宫是把议政和施政分开。

    不像封建贵族,朝廷的每一项决策,都能影响他们的利益。

    华夏这片土地上的智慧,绝大部分都是被利益二字给糟践了。

    很多地方官吏,不得不把百分之九十九的精力,用在应酬和利益纠葛上面。实际用在治理州县上面的智慧,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其实并不是他们治理不好州县,而是好的方针被利益给碾压了。

    而现在皇帝让稷下学宫商议朝政并且着重采纳,就是完全杜绝施政和利益相互勾连。

    稷下学宫的学者提出的方针如果触犯了一些势力的利益,完全不用惧怕。因为任何人,包括皇帝,都不能够处置稷下学宫的学者。

    稷下学宫的学者,只有院长才有资格处分。

    因为没有利益在里头,且不惧怕任何人,当然就会提出利国利民的方针来。也不可能提出很差的方针,因为每一项方针都是经过诸子百家论道过的。

    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利益纠葛。

    诸子百家的‘利益’,在于他们学派的声望。

    学派声望就相当于大学排名,哪家提出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