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_第326章 稷下学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26章 稷下学宫 (第4/4页)

。比如说文景之治,贞观盛世,当时的王朝,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先生的话,简直说到咱的心坎里了。”朱元璋激动的道。

    朱元璋是打心底推崇黄老之治的,他本没读过书,但却把《道德经》背的滚瓜烂熟,还亲自为《道德经》做注,叫《御注道德经》

    朱皇帝在《御注道德经》的序中说: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非金丹之术也。

    “不过记得先生之前说过,老子应该去修仙,不该参与治国……”朱元璋道。

    “不错。”秦宇道,“我说这句话,只是针对其中的愚民之术,针对那句‘善为道者,非以明民,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对于传统的文化,我们虽然要弃其糟粕,但也要取其精华。”

    “记住,对于任何传统文化,我们都不能一棍子打死,或者奉为圣训。”

    “所以,就算建立的稷下学宫,是以黄老为主,也是弃其糟粕之后的黄老之学。需要要把自由,平等的先进理念,杂糅进去。”

    “《道德经》本身也说过,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

    “我们不能守着千年前的东西,一成不变,只需不变其精髓。”

    “而且老子在《道德经》中添加愚民的言论,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迎合当时的统治者。否则有可能出版不了,其实愚民并非他本意。”

    “跟何况,黄老之术,是以黄为主!”

    “黄为主,老为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